新中国成立以来,一部科技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70年间,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与奋斗,终于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让中国终能立足于世界科学时代。这其中,无论是“两弹一星”的突破,还是港珠澳大桥的落成,抑或是青蒿素的发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团结协作的意志,和众志成城的精神。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农业气象学高亮之老先生的故事。高亮之老先生是我国现代农业气象学开创人之一,也是我院老院长。他的一生成就斐然,在《农业科研之路》一书中,他记录了这些成就背后的故事:在他的年代,国际已有的农业气象学研究与我国农业实际和农业科研任务均难以匹配,无法真正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察觉这一点的他和他的气象研究团队经过一系列研究工作,首次提出农业气象生态的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通过将气象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过程相结合的跨学科联合方式,给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到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受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启发,他和研究室成员通力合作,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斗,成功提出水稻安全齐穗期与适宜播栽期的概念及其求算方法,为我国水稻稳产高产及此后在长江流域大面积发展双季稻做出了突出贡献。1989年,他和团队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测算双管齐下,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在国内率先研制完成了“水稻栽培模拟优化决策系统”,提出的水稻“钟模型”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借鉴与引用。此后,借助南京市农科所等单位的田间实验资料,他与团队又共同研制出“小麦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为我国粮食增产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高亮之老先生及其研究团队跨学科的研究尝试和努力,让我国农业生产实践问题得到解决,也让我国农业气象生态学研究迈上了新台阶。在所有这些记叙中,老先生认认真真地将每一项研究的参与成员名字一一列出。因为他知道,这所有的点滴收获,背后是许多个体的艰辛付出,也更是整个团队共同协作与不懈努力的结果。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跨领域的解决方案。休闲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美好需求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一门年轻学科,尚缺乏成熟的发展模式和研究范式。同时,休闲农业以一二三产融合为前提,其发展问题涉及农学、化学、美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传统“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模式无法解决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相较传统农业,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更需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来指导。因此,作为“休闲人”,我们更应秉承前辈集智攻关、协作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以大局意识为引领,通力合作、互相补台,才能携手进步、共创新佳话!
休闲所党支部 李凡凡